近日,浙江省持续深化“浙江无欠薪”行动,加大对拖欠工资等违法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,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。
按时足额获得劳动报酬是劳动者最关心的权益。近年来,全国多地聚焦源头治理、系统治理、综合治理和数据治理,利用制度优势化解欠薪隐患,通过不断加大治理欠薪的力度,进一步规范农民工工资支付行为,保障农民工按时足额拿到工资,让农民工薪资无忧。
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,事关广大农民工切身利益和民生福祉,事关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。近年来,从制定出台《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》等法规,到持续开展“根治欠薪冬季专项行动”;从开通“全国根治欠薪线索反映平台”,到启动依托全国一体化在线监管平台支撑根治欠薪试点工作,治理欠薪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,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得到了明显遏制。但也要看到,个别企业和用人单位拖欠劳动报酬的情况依然存在,严重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。
“零容忍”打击恶意欠薪行为,各地相关部门要立足信息通报、线索移送、会商研判工作机制,紧盯工程建设、加工制造、新就业形态等重点行业企业,排查欠薪风险隐患,严厉打击恶意欠薪等违法违规行为,对无故拖欠特别是恶意欠薪的不法企业,运用法治手段予以严惩,坚持“零容忍”,加大惩处打击力度,压缩恶意欠薪的空间,让“护薪”行动更坚定、更有力、更有效,坚决杜绝恶意欠薪行为发生,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,维护社会公平正义。
大力开展“无欠薪”行动,更好保障农民工福祉。各地相关部门要大力开展预防拖欠农民工工资专项行动,做到欠薪隐患早发现、早预警、早介入、早处理,不断推进用工实名制管理、工资专用账户等制度落实,实时监控预警,从源头上防止欠薪事件的发生,把不良苗头遏制在萌芽状态。加强欠薪失信联合惩戒,提高欠薪行为的违法成本,构筑起“一处失信、处处受限”的联合惩戒格局,用好用足各项监管和惩戒措施,让“不敢欠薪、不能欠薪”成为企业行动自觉。同时,加强信息化建设,实现农民工工资支付全过程动态监管,通过数据监控和分析欠薪隐患进行预警,实现从“治欠”到“防欠”的转变,更好保障农民工福祉。
保障农民工及时足额拿到工资,是关系民生的大事。各地要不断完善依法治欠体系,坚持源头防欠、系统治欠、依法惩欠、集中清欠,加大工作力度,推动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取得实效,保障农民工工资及时足额支付,促进社会和谐稳定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