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十四五”以来,我市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,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融入社区服务、城市交通等日常场景,通过打造共享空间、开通主题公交等看得见、摸得着的实践,让“中华民族一家亲”理念深入人心,各民族群众在巴渠大地共居共学、共建共享,绘就出幸福生活新画卷。
社区搭台
织密民族团结“幸福网”
通川区西城街道红旗路社区聚居着13个民族的3.3万余名群众,是达州民族团结的缩影。扎根基层40余年的社区党委书记、主任梁远君,巧用社区大党委工作机制,撬动社会资源超300万元,打造了4000余平方米的民族团结进步共享空间,涵盖文化学习、康复理疗、日间照料等多元服务。社区推行“五清五访”工作法,精准对接各族群众需求,每年举办新春联谊会、民俗演出等活动,让不同民族居民在互动中增进情谊。
“社区就是我的第二个家!”在社区居住了40余年的刘都赛道出了社区各族群众的共同心声。凭借贴心服务与深厚情谊,该社区屡获殊荣,梁远君也获评“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”。
公交为媒
打造流动宣传“新阵地”
2023年,达州市公交公司创新打造56路民族团结进步公交专线,以“中国红”为主基调,融入凤凰楼等地方特色元素,车厢内外张贴民族团结宣传标语,成为穿梭在城市的“流动宣传站”。
该专线配备8辆车、12名驾驶员,覆盖50个站点,每日服务各族群众约6000人次,让市民在出行中潜移默化学习民族政策与知识。“乘车还能学民族知识,特别有意义!”市民的点赞,见证了宣传方式的实效。该专线班组获评“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”,民族团结理念随车轮转动,融入了城市血脉。
全域推进
绘就共同发展“新蓝图”
作为少数民族散居、杂居地区,达州现有45个民族、7万多少数民族群众。全市以示范创建为抓手,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:宣汉县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,达州职业技术学院等39个单位获评省级民族团结示范单位,今年9月又有3个集体、3名个人获省级民族团结模范表彰。从社区精准服务到公交流动宣传,从文旅融合到民生保障,达州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。
市民宗局副局长陈兴春表示,下一步,将持续发挥模范示范引领作用,激励各族干部群众争当民族团结的维护者、建设者,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巴渠大地常开长盛,同心共绘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新篇章。(田蓉 郑嘉豪)